挖好每一铲土,她在北大考古拿下最高荣誉奖学金!
编者按
读高三之前的暑假
阮可欣参加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暑期课堂
从此与考古结缘
后来,阮可欣如愿成为了
北大考古人
还取得了综合素质测评年级第一
总绩点专业排名第一的优秀成绩
不久前,阮可欣获得了
北京大学校设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阮可欣为探寻人类历史而不懈奋斗为传承文化遗产而贡献力量始终秉承考古人的使命,躬行不辍用青春告白祖国
是她对祖国最深情的祝福一起来看这位北大学子的青春风采感受她志于传承文脉的家国情怀
孜孜求真知,躬行青年誓
在许多人眼中,阮可欣或许是“别人家的小孩”。
2017年进入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阮可欣在大二那年选择了博物馆学专业,学年末她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年级第一,总绩点专业排名第一。同时,学工、社团,她也从不缺席。她先后担任过校团委宣传调研部副部长,考古文博学院的团委副书记和北京大学平粮台考古实习基地临时团支部书记。
她的学校生活并不轻松。谈及“如何平衡学业与生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时,她笑言,这归根到底是没有办法平衡的。
大二那年阮可欣选择了社会学双学位。涉及学分压力,她一学期选择了29学分,一学期选择了27学分。作业量大、考试密集且复习时间有限,生活却不曾因阮可欣无法排解的压力和焦虑而有所放慢脚步。学业以外,新生129排练、日常团委事务的处理同样占据着她的心神。
在人人公平的24小时内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量,于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阮可欣后来回忆称,能从那样的状态中挣扎下来全靠一种“很拼的劲头”、一种“坚持不放弃的自我要求”。凭着简单真挚的“把事情办好”的期望,她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制定合理时间规划、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努力的人,是对自我高要求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但归根到底,阮可欣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那些曾经在她心中闪闪发光的人明亮依旧,她也将循着那些光明,仰望着,不断走下去。
从书斋案头,到田间地头
在距离学校790公里的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遗址,阮可欣参与考古文博学院的田野考古实习。这里远离城市生活,没有奶茶,点不到外卖,有的只是夜晚的星空、路边的犬吠和一望无际的土地。她和同学们在这里度过一个完整的学期,完成从调查、发掘到室内整理的田野考古全过程。
乡村对阮可欣而言是一个近乎陌生的名词。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比较辛苦,她总感觉和这里格格不入。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不算好吃的饭菜,村民难懂的方言,都成为了她与田野之间的屏障。她不免担心:这样的生活,我能适应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简单生活里也有甜味。她喜欢上规律的作息,也爱上了低头看土、抬头看天的惬意生活,习惯了在阴历逢三的日子去村头赶大集。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场从校园到乡野的出走,拉近了她与土地的距离,让她感受到初心的召唤。
来到驻地开工后不久,阮可欣挖到了第一个小件。那是一个龙山时代的纺轮。她把它捧在手心时觉得它很小,圆圆的像饼一样,上面发黑,有着十字形的纹路。她不由得想起三年前的夏天,她在良渚遗址所在地杭州参加北京大学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时,触摸地层时内心同样的悸动。
在阮可欣眼中,考古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学问。只会在书斋案头做学问是不能真正走近考古学的,只有走下田间地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成为朴实而纯粹、具有迫近历史的纯粹和承认未知的坦荡的人,也是她不变的追求。
土地,是考古人永远的坚实依托与不变的精神家园。她还想继续走更远的路,拥抱更广阔的土地,为探寻人类历史,传承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平粮台遗址航拍景
眼底层迭土,心中黄河月
对于阮可欣来说,田野实习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次深入体会社情民情的实践机会。把工地的民工作为透视农民群体的最好窗口,主动去感受、去观察这片田野上的乡村生活,用真情真意去接触农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最初的时候,阮可欣还无法和操着一口河南方言的大婶儿顺利交谈,到后来,工地上的人们都亲如一家了。
这并不是阮可欣对社会的初次探索,入大学以来,她对社会的思考从未停止。她曾赴河北省兴隆县进行红色1+1扶贫实践与专业实践,既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又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进行文化遗产调研,助力当地文化保护事业。她还曾赴河北省涿鹿县和广西省北海市支教,与那里的孩子深入交流,为他们打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大二年级,阮可欣开始修读社会学双学位。这门同样需要扎实田野工作的学科给了她新的认知世界的维度,从《江村经济》到《萨摩亚人的成年》,人的视角下的“田野”同样令她着迷。
下工后,阮可欣走进大婶家,和大婶们聊生活,聊家庭,聊对于考古、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她也在每天的观察与思考中探寻着田野考古视阈下发掘者与民工、当地社群关系的建构。这次经历给了她很深的思考:她发现,大婶的家和她想象中乡村爱情式明亮宽敞的农家小院并不一样:旧房子,水泥地和为数不多的家具。昏暗的灯光下,她坐在小马扎上吃完了这顿饭,心中感慨良多。
北大青年的使命担当,一直是困扰阮可欣的一个命题。直到有一天上工的时候,她听见方里的阿姨说:“妮儿,我知道,那传说故事里的不是历史,你们挖的才是。”这让她明白,作为一个考古人,承担起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为发现、保护、传承当地的历史文脉作出贡献就是她能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
实习期间,阮可欣担任了平粮台考古实习基地临时党团支部的团支书。她说:“作为新时代的北大人,我们永远应该怀抱田野,心系人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永远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她也永远不会停下自己的丈量祖国大地的脚步。
一季田野梦,一生家国情
阮可欣回想起参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重大活动的筹备工作时,依然心潮澎湃。由于专业实习的安排,她没能成为走过天安门城楼的北大方阵中的一员。但作为学生骨干,她积极参加了重大活动工作组,“也算是弥补了一点遗憾”。
她笑谈自己是“背后”的“背后”,连替补队员都当不了。可不用训练的她在集训期间与大部队一起坚守怀柔14天。14天里她完成了14份信息报送、14份每日工作动态和超过三十个会议的会议记录。“我不需要奖牌,甚至可以不被记住,能和这群人一起奋斗过我就很开心了。”“十一”当日,阮可欣在平粮台考古基地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收看了国庆典礼直播,当北大“凝心铸魂”方阵走过天安门时,她激动地站了起来,告诉大家,看,这是我们的方阵。
虽然不在北京,阮可欣还是用自己的方式为共和国的生日也送上了自己的礼物。在工地,她组织了平粮台考古队“青春告白祖国”活动。由她导演拍摄的祝福视频,被北大官微转载,累计播放量逾10万次。视频里,她带领全体同学喊出了北大考古人的共同心声:“挖好每一铲土,划好每一道线,为我国文化文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季田野梦,一生家国情。阮可欣始终觉得,她的能力仍旧微薄,无论学业还是实践,都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如果有时间,她还想读更多的书,去更多的地方。她想做好一个考古人,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讲好历史的故事、文明的故事,做“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她更想做好一个北大人,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誓言,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圆梦新一代。
更多精彩内容
做好这一件事,这些北大人接力21年!
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新闻中心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字:潘宇涵、丁洁心
排版:白雨琪
责编:以栖